忠清南道介绍
忠清南道的历史
1896年(高宗33年)颁布敕令第36号,将地方行政区划改为十三道制,分为忠清北道和忠清南道。
忠清南道位于韩半岛中部西侧,北临京畿道,东接大田广域市和世宗特别自治市及忠清北道,南接全罗北道,西面黄海。
从1964年发现的公州市石壮里洞旧石器遗址以及陆续在道内发现的青铜器遗址中可以得知,史前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据推测,三韩时期忠清南道大部分地域为马韩的北边陲,而当时马韩政治中心月支国(目支国)则位于天安市稷山邑一带,当时马韩54个国中有15个小国分布于忠清南道。
三国时期忠清南道隶属于百济。从475年(文周王1年)百济将首都从汉城(首尔)迁至熊津(公州)到660年被罗唐联合军打败灭亡,在长达185年期间,灿烂的百济文化在此繁荣发展。
统一新罗时期,被称为熊津都督府、所夫里州(斯卑州)、熊川府、熊州等,后三国时期隶属于由甄萱成立的后百济领土。
高丽时期,被称为河南道、杨广道、忠清州道、忠清道等,反复从京畿道划出或划归京畿道。
朝鲜时期,太祖4年(1396年)将杨广道分为忠清道和京畿道,宣祖31年(1598年)把监营从忠州迁到公州后,忠清道改称为公清道、忠清道、公洪道、忠洪道、公忠道等,在纯祖34年(1834年)从公清道改称为忠清道。1896年(高宗33年)颁布第36号敕令,将地方行政区划改为十三道制,分为忠清北道和忠清南道。